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6章 都市中风迷局与岐大夫的祛痰玄机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一章 暮春急诊:六旬老妪偏瘫失语
立夏后的申城,梧桐叶新绿浸着潮气。岐仁堂的雕花木门半掩着,药香混着雨后泥土味飘到巷口。突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,张阿姨的女儿林晓雯几乎是架着母亲冲进了诊室。
“岐大夫,您快看看我妈!”林晓雯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今早起来左半边身子就动不了了,话也说不明白,嘴里直淌口水!”
诊床上的张阿姨约莫六十岁,头发花白,左眼闭合不严,左嘴角歪斜着,涎水顺着下颌滴在衣襟上。她喉咙里呼噜作响,像是堵着浓痰,右手却无意识地抓着床单,眼神里满是焦急与恐惧。岐大夫戴着细边老花镜,指尖搭在张阿姨腕脉上,眉头微蹙:“脉滑数,舌苔厚腻如积粉,左关脉尤其弦紧。”
他起身绕到床侧,用棉签轻触张阿姨左侧脸颊,肌肉只是轻微抽搐。“阿姨,试着抬抬左手,”岐大夫的声音温和,“慢慢来,别着急。”张阿姨喉咙里“嗬嗬”两声,左胳膊勉强抬起寸许,又无力地垂下。
“晓雯,你母亲这是中了‘风邪’,”岐大夫取过诊笺,毛笔在砚台里蘸匀墨汁,“《黄帝内经》云‘风者,百病之长也’,又说‘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’。但看这舌苔脉象,内有伏痰才是根本。”
林晓雯急道:“风邪?是不是着了凉?我妈昨晚空调开得低……”
“此风非彼风,”岐大夫搁下毛笔,“《金匮要略》讲‘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;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’。你母亲年逾六旬,肝肾渐亏,正如《脾胃论》所言‘年高之人,脾胃虚弱,运化失司’,饮食不节生痰,痰浊随肝风上扰,阻滞经络,才致半身不遂、舌强语謇。这就好比河道淤塞,先有淤泥(痰浊),后遇山洪(肝风),才彻底堵了去路。”
他指着张阿姨舌苔上厚厚的白腻苔:“你看这痰浊,已如湿泥裹着败叶,若只想着通经活血,好比拿铁锹硬铲淤泥,反会越搅越浑。当务之急,是先化散痰结,再清淤通络。”
第二章 岐黄辨证:痰瘀阻络治痰为先
“可西医说这是……”林晓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,想起岐大夫看病从不用“血栓”“脑梗死”之类的词,“他们说要赶紧活血,不然怕耽误了……”
岐大夫捋了捋胡须,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线装书,封面写着《丹溪心法》:“元代朱丹溪先生治中风,首重‘治痰为先,次养血行血’。《石室秘录》亦言‘痰不去则血不活,血不活则痰难化’。你母亲脉滑、苔腻、喉中痰鸣,正是‘风痰阻络’的实证。若一味用桃仁、红花活血,好比给堵塞的管道硬灌水,痰浊不化,血行反受阻碍,甚者痰随血逆,更添危象。”
他铺开诊笺,提笔写下药方:“先拟‘祛风涤痰汤’开路。防风、荆芥辛散祛风,如拨开迷雾;羌活通利关节,引药入经;南星、茯苓、厚朴化痰湿,破坚结,尤如用犁耙化开淤泥;乳香、没药活血止痛,却佐以桔梗载药上行,木通导浊下行,使痰浊有出路。”
“这药得用温酒调服,”岐大夫叮嘱道,“酒性走窜,能引药入络,好比派信使打开闭塞的通道。但记住,头煎药渣别扔, tomorrow……”他顿了顿,改用白话,“明天早上用煎药的渣子再煮一遍,加半碗淡盐汤,兑些青菜汁喝。”
林晓雯看着药方,疑惑道:“盐汤配菜汁?这能治病吗?”
“这是‘探吐法’,”岐大夫解释道,“《伤寒论》有‘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者,此为有痰,当吐之’。你母亲喉中痰鸣如拽锯,胸膈必有顽痰胶结,用淡盐汤涌吐,好比打开下水道的井盖,让郁结的痰浊从上而出。青菜汁性凉,既能防盐汤辛燥,又能清利胃肠,一举两得。”
见林晓雯面露难色,岐大夫温言道:“吐法看似峻猛,实则‘其高者,因而越之’,是《黄帝内经》定下的治法。放心,我会拿捏分寸,先轻吐三日,观其变化。”
第三章 涌吐玄机:五日涤痰如抽丝
头三日,张阿姨喝了温酒调的药粉,左肢麻木稍有缓解,但喉间痰声依旧。到了第四天清晨,按岐大夫的嘱咐,她喝下淡盐汤兑的青菜汁,不出片刻便反胃呕吐,先是清水,继而吐出几口黄白相间的黏痰,腥味刺鼻。林晓雯捂着鼻子帮母亲擦嘴,心里直打鼓:“妈吐成这样,会不会伤了胃气?”
正说着,岐大夫推门进来,见状反而点头:“好,痰色黄稠,说明郁而化热,吐出来就好。《医学心悟》说‘吐中自有发散之意’,这痰浊从口而出,比从下而泻更直接。”他伸手摸了摸张阿姨的额头,“无发热,脉象虽滑但不躁动,可继续用吐法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