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变故
姜向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5章 变故,水浒:水泊梁山今天反了,姜向春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徐悟锋望向杜迁与宋万,开口道:“二位此举,莫不是戏耍于我?”
说着,徐悟锋站起身,拉着二人坐在第五、六席上,令其无法推辞。
“兄长,这……”杜迁、宋万神情复杂地说道。
徐悟锋说道:“聚义厅现有十七位头领,日后定会更多。
若每位新来者都要退让,岂非无休止之事?”
显然,随着人数增加,座次调整不可避免,但徐悟锋的考量不同于宋江。
徐悟锋继续道:“我们评定座次的标准是什么?名声?武功?”
“这两点固然重要,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即对山寨的贡献。
不仅战场杀敌,还包括侦查情报、管理粮草等,皆为功劳。”
“杜迁、宋万二位虽武艺稍逊,但在后勤方面尽心尽力,更是山寨初创元勋,理应占据第五、六席。”
徐悟锋虽有私心,但也需维持厅内大致公正,以免老兄弟心寒,这对山寨并无益处……
厅中众人屏息聆听。
梁山排座次依据名声、武艺及贡献三者综合评定。
这意味着未来座次必将变动。
徐悟锋之意显而易见,也许不久后,杜迁、宋万还需退后几位。
然而当下,他们的声望与武艺虽不及刘唐、杨林,但贡献却远超两人,故此位列第五、六席亦当之无愧。
最后,徐悟锋再次强调道:“咱们这儿叫聚义厅,是个讲义气的地方。”
“哥哥!”杜迁与宋万听后,眼中微微泛红。
“都是自家兄弟,不用这般客气!”徐悟锋笑着回应。
待杜迁和宋万落座,第七位便是山士奇。
他在上一场战斗里成功扰乱官军,并将他们引入埋伏圈,功劳卓着。
接着是朱贵,他的职责在于刺探情报,这同样至关重要。
再往后依次是阮家三兄弟、刘唐、杨林、汤隆、元仲良、云宗武、皇甫端及时迁。
聚义厅排定座次后,虽然杜迁与宋万的位置相对靠后,但大家的情谊并未因此受损,反而更显亲密无间。
除去徐悟锋外,梁山目前已有十七位首领。
北上辽国前,徐悟锋曾感慨手下力量不足,除他和史文恭外,山寨中再无其他顶尖高手坐镇。
然而,仅仅出使辽国一趟,便新增了十位首领,每一位都堪称精英。
有的负责上阵杀敌,有的负责搜集情报,有的负责打造兵器,还有的负责后勤保障以及管理军马。
可以说,除了缺少一位军师,其余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。
徐悟锋心想,日后自己应当多外出历练一番。
……
梁山首领们完成座次排列并明确了各自职责,自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
约莫十日后,济州城的探子送来消息,知州任清荣暂时停止了行动,至少短期内不会对梁山发动进攻。
对此,徐悟锋早有预料。
这一战中,济州的禁军与厢军几乎损失殆尽,若非等待朝廷换防,否则只能向上级请示。
徐悟锋坚信任清荣暂时不会上报朝廷。
即便上报,也只会让蔡京、高俅等权臣知晓,绝不会让皇帝赵佶得知。
历史上方腊 ** 时,一路攻城掠地,连郡守都未能幸免,直逼杭州。
当时 ** 王黼为了掩盖 ** ,刻意隐瞒不报。
像这样的大事尚能被隐瞒,更何况梁山只是击溃了几千官兵呢?
在朝中权贵眼中,这事根本不值一提。
济州那边没了动静,徐悟锋颇感失落,本想着趁势再打一场,借着战利品壮大梁山的力量。
“怎就退缩了呢?”徐悟锋摇头,对身旁的宋万说道,“八月中旬已过,再过一个月天就冷了,你赶紧筹备些冬衣给兄弟们。”
农历八月,换算成阳历就是九十月间。
山东地处北方,寒意来得早,自然得提前准备。
“小弟即刻办理!”宋万点头离去。
徐悟锋转向汤隆,“战事暂歇,你去东京招些手艺精湛的工匠,薪酬可按需调整,但务必高于官府给出的。”
“小弟知晓!”汤隆应道。
他又吩咐阮小二和杨林,“带上柴大官人的信,去登州寻柴家族人,置办几艘优质船只,价格可以商议。”
“哥哥放心,我们定当办好!”两人齐声回应。
徐悟锋微笑,阮小二沉稳可靠,杨林机敏细致,由他们操办此事,令人安心。
此战后,梁山愈发兴盛,每日都有年轻人加入,周围县镇皆需缴纳钱粮,这负担自然落在豪绅身上。
济水、汶水的关卡也重新设置,梁山威名震慑,商旅无不顺从。
梁山收费公允,仅取少量过路费,若有看得上的货物,则以合理价格收购,令商贾满意。
此外,精盐与砂糖的贸易也是稳定收入来源,利润丰厚。
梁山如今财力雄厚,徐悟锋自然优待手下,尽力配齐所需装备。
周围百姓见梁山待遇优渥,怎能不动心?
银钱投入,梁山新一轮的练兵拉开帷幕。
梁山好汉的基本功离不开刀枪棍棒,无需追求个人对决的高超技艺,但需熟练掌握扎枪和劈刀。
枪术重在稳扎稳打、精准刺击,这是阵列士兵的核心技能。
至于其他花哨招式,仅适合高手展示,普通士兵无需精通。
刀法则更为简洁,只需学会扫、劈、削、斩,甚至一个“劈”字便能在战斗中站稳脚跟。
要掌握这些技巧,唯有日复一日的苦练。
正如后世奥运冠军,每日不懈努力,方能摘取桂冠。
除此之外,站军姿、列队形也是必备基础,每个梁山好汉都需经历这一考验。
再者,明确锣鼓旗号的作用至关重要。
在没有无线电的时代,战场上成百上千的人如何沟通?徐悟锋早已意识到此问题,但对古代旗号体系一无所知。
鲁智深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难题,他详细讲解了宋军使用的旗号、铜锣及军鼓。
听完后,徐悟锋感叹复杂难懂,遂与鲁智深及众头领商议,简化旗号,制定了一套简易旗语。
水上行动同样依赖旗语,很长一段时间内,它成为航海的重要工具。”信鸽呢?”徐悟锋突然想起传说中的飞鸽传书。
他依稀记得隋唐时期已有人用鸽子传递信息。
飞鸽传信比骑马快得多,早在宋朝时,人们就称信鸽为“飞奴”。
徐悟锋不知何处能寻得信鸽,来到这个世界三年,从未见过有人使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,不过他记得西军里似乎有人用信鸽送消息。
徐悟锋向鲁智深请教,鲁智深也是一无所知。
由此看来,信鸽在西军中仅限于少数人使用,并未普及。
徐悟锋虽了解训练信鸽的基本原理——依靠鸟类的归巢本能,却不知如何着手训练。
“看来这事得慢慢想办法。”徐悟锋暗自思忖。
除此之外,他还关注着手下士兵的身体素质提升。
毕竟战争离不开体力,无论技艺多么高超,失去力量便无从谈起。
就像他自己,若论武艺,未必强过史文恭或鲁智深,但他拥有惊人的力量。
在比试中,他往往凭借蛮力占据上风,技巧反倒显得次要,这便是所谓的“一力降十会”。
因此,士兵们每天都要进行负重跑,从最初的半公里、一公里逐步增加至四五公里,直至一口气跑完一公里而面不改色才合格。
同时,负重训练也必不可少,从五公斤、十公斤起逐步增加,最终需达到四五十公斤的标准,否则穿戴盔甲都会步履维艰。
新一期的练兵计划比之前更为系统化。
为了犒劳这些努力的士兵,徐悟锋不仅注重他们的饮食,还从周边村庄购买鸡鸭猪羊等食材,定期改善他们的伙食。
水泊中的鱼虾和莲藕更是不可或缺,炖出一碗碗香气扑鼻的猪骨莲藕汤,让习惯了贫苦生活的士兵吃得津津有味。
渐渐地,山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训练强度也随之提高,士兵之间的差距也开始显现。
在投降的官军里,很多人分得清方向,列队也整齐,武艺更是远超常人,最初比渔民和农夫要强得多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战后第一批上山的农家汉子,已有不少人超过了官军。
这些渔民与农人,枪法虽不如降军精准,刺杀也不够迅速,但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,穿上简易护具、手持木枪与降军比试时,总有人能取胜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