逍遥御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08章 破除阻挠,我四叔是朱元璋,逍遥御风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奉天殿内,烛火摇曳,将满朝文武的身影映得忽明忽暗。
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,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朱文正从南洋加急送来的奏疏。
殿内鸦雀无声,唯有偶尔传来的烛芯爆裂声,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。
“陛下,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!”兵部尚书霍然出列,声如洪钟,震得殿内空气都微微颤动。
“我大明立国以来,以稻麦为根本,农耕之法传承千年,从未出过差错。如今贸然引进这些闻所未闻的‘洋玩意儿’,岂不是要颠覆祖宗传下来的基业?”
他望了望殿内群臣,质问道:“万一种植失败,耽误农时,百姓无粮,天下必将大乱!到那时,谁来担这个责任?”
说罢,他怒目圆睁,狠狠瞪了一眼奏疏的方向,仿佛那纸张是洪水猛兽。
户部尚书也急忙上前,手中的笏板微微颤抖:“陛下,臣掌管天下钱粮,深知农事之重。这些来自新大陆的作物,臣连见都未曾见过,更不知其习性。”
“若盲目推广,所需农具皆要重新筹备,耗费巨大。且百姓对新作物必然心存疑虑,不愿配合种植,到时候政令难行,空耗国力!还请陛下三思啊!”
他言辞恳切,额头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,显然是心急如焚。
此时,礼部尚书慢悠悠地走了出来,甩了甩宽大的衣袖,语气带着几分轻蔑:“陛下,臣以为此事有违礼制。我大明乃天朝上国,自有一套完备的农耕体系和饮食文化。”
“如今引进这些异域作物,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我大明无粮,要靠番邦之物度日?长此以往,祖宗礼法何在?华夏正统何存?”
他的一番话,引来了不少大臣的附和,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。
翰林院的学士们也不甘示弱,纷纷站出来引经据典。“陛下,古籍中从未记载过此类作物,可见其并非我中原所需。”
“是啊,古往今来,圣人未言,典籍未载,贸然行事,恐遭天谴!”
他们摇头晃脑,搬出一堆古籍,试图用祖宗之言来劝阻朱元璋。
而支持朱文正的大臣们也据理力争。工部尚书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英王殿下在南洋多年,对这些作物必定经过仔细考察。既然他敢上奏,想必是有十足的把握。”
“再说,我大明疆域辽阔,各地水土不同,说不定这些作物能在某些地方发挥奇效,增加粮食产量,解百姓之困。”
“不错!”刑部尚书也附和道,“如今各地常有灾荒,百姓缺粮。若这些作物真如朱文正所言,耐旱高产,岂不是一件大好事?我们不能因循守旧,错失这大好机会!”
两派大臣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,声音越来越大,整个奉天殿仿佛变成了一个嘈杂的集市。
有的大臣甚至面红耳赤,撸起袖子,大有要动手的架势。
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眉头越皱越紧,脸色也越来越阴沉。
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,一方面,他信任朱文正的能力和忠诚,知道他不会拿国事开玩笑。
另一方面,群臣的反对也不无道理,此事确实风险巨大,万一失败,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,大明江山也可能因此动摇。
“够了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,声如雷霆,震得群臣顿时安静下来,“此事容后再议!退朝!”
说罢,他站起身来,拂袖而去,只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。
回到后宫,朱元璋依然心绪不宁。他在寝宫内来回踱步,脑海中不断闪过群臣争论的画面,以及朱文正奏疏中的内容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