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5章 午后潮热迷局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午后潮热迷局:岐仁堂破解虚火困身之谜
七月的蝉鸣在玻璃幕墙上撞出刺耳回响,王景裹着薄外套推开岐仁堂的雕花木门时,额角还沁着细密的冷汗。这位身高近一米八的壮汉,此刻却佝偻着脊背,苍白的面色与深灰色西装形成刺目反差。
\"岐大夫,救救我......\"王景扶着药柜喘息,\"西医说我是'无名热',退烧药吃下去就像往油锅里泼水,当时压下去,转眼又烧得更凶。\"他的妻子紧跟在后,眼圈泛红:\"上个月开始,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发热,体温高得像火炭,退烧药、进口针剂都试过,甚至用了激素,可药效一过又烧起来。现在人瘦了二十多斤,连说话都没力气。\"
岐大夫起身搀扶王景落座,诊室里沉香袅袅,混着药香安抚着紧绷的空气。三指搭上腕脉的瞬间,他微微皱眉——脉象浮大却中空,如按葱管,跳动急促却虚软无力。再看舌象,淡白舌质上覆着一层薄苔,恰似寒潭浮冰。
\"最近可有夜间盗汗?心慌的时候多不多?\"岐大夫轻声询问。
王景点头:\"夜里睡觉总被汗浸湿枕头,稍微走快两步就心慌得像要跳出来。\"他苦笑,\"以前爬三十层楼梯都不带喘,现在上个电梯都得扶着扶手。\"
岐大夫翻开泛黄的医案本,沉吟道:\"《内经》有云,'阴虚则内热,阳虚则外寒'。您这病,根源在气阴两虚。\"他从案头取出一盏油灯,火苗在玻璃罩中轻轻摇曳:\"人体的元气好比灯油,阴液如同灯芯。长期劳心耗神,灯油渐渐枯竭,灯芯也失了润泽,这火苗自然摇曳不定,忽明忽暗。\"
见王景夫妇面露疑惑,岐大夫又解释:\"午后属阴,阴虚之人每到此时,虚火便如枯木逢风,蒸腾而上,所以定时发热。而心气不足,就像琴弦失了张力,故而心悸不安。\"他指着窗外烈日:\"就像这正午的太阳,若没了云层遮挡,直晒下来反而灼伤万物。您体内的虚热,正是因为阴不制阳,虚火妄动。\"
王景妻子急切追问:\"那为何吃了那么多清热药都没用?\"
\"这便是中医'辨虚实'的学问。\"岐大夫翻开《温热论》,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标本簌簌作响,\"实热如洪水泛滥,可用寒凉之药直折火势;但虚热似文火慢炖,越用凉药,越伤脾胃阳气,反而使虚火更炽。就像扑灭烛火不能用水浇,得用盖子慢慢焖熄。\"
说着,岐大夫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药方:\"治此病当以滋阴清热、益气固表为法。青蒿鳖甲汤出自《温病条辨》,青蒿清透虚热,鳖甲滋阴潜阳,二药合用,如在虚火上覆一清凉竹席;生地、银柴胡助其养阴退热。\"
他顿了顿,蘸墨续道:\"生脉散源自《医学启源》,人参(以西洋参代之)、麦冬、五味子,三药配伍,益气养阴,敛汗生脉,好比给枯竭的油灯添油续命。桂枝龙牡汤取自《伤寒论》,桂枝调和营卫,龙骨牡蛎重镇安神,固摄浮越之阳气,就像给摇曳的烛火加上防风罩。\"
\"此外,\"岐大夫指着新增的药材,\"红景天、银杏叶益气活血,浙贝母化痰散结,七叶一枝花解毒清热。全方共奏滋阴清热、益气固表、化痰散结之功。\"
王景捧着药方,手却在发抖:\"岐大夫,这病折腾得我快没信心了......\"
\"放心。\"岐大夫将药单轻轻按在他掌心,\"《内经》说'治病必求于本',只要辨清虚实,对症用药,自有转机。\"
七天后,复诊的王景步伐明显轻快许多。\"烧彻底退了!\"他眼里泛着光,\"心跳也稳当,昨晚一觉睡到天亮,妻子说我半年没这么踏实睡过。\"只是提到服药后大便溏稀,岐大夫点头:\"这是清退虚热时,脾胃一时适应的正常反应。\"
又提笔写下新方:\"此次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善后。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中创制补中益气汤,黄芪、白术、升麻等药,好比给脾胃这台'后天之本'添柴加火;配合生脉散继续益气养阴,如此扶正固本,方能杜绝后患。\"
三个月后,王景送来锦旗时,已恢复往日挺拔身形。\"西医说要长期观察的'问题',在岐大夫这里竟像拨云见日。\"他感慨道,\"原来人体自有一套精妙的运转之道,中医治病,就是帮着身体找回平衡。\"
岐仁堂的药香依旧在老街飘散,而这个关于\"虚火\"的故事,却成了街坊邻里口口相传的佳话。在现代医学仪器闪烁的红光之外,岐大夫用千年传承的智慧,为生命点燃了另一盏温暖的明灯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