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2章 头痛如裂的七日奇愈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一、暮春细雨中的头痛妇人
暮春的细雨如丝,缠绕着都市的高楼。岐仁堂的铜铃随门轻响,一位银发老妇在女儿搀扶下缓缓而入。老妇眉头深锁,左手始终按着太阳穴,指尖因用力泛白。
\"岐大夫,您快瞧瞧我母亲,这头痛要把人劈开似的。\"女儿陈女士语气急切,\"在社区诊所吃了一个月药,说是什么肝火,可越吃越重,夜里根本没法睡。\"
岐大夫放下手中的《黄帝内经》,抬眼打量患者。但见老人身形瘦削,面色苍黑中透着浮红,双目微赤,唇角干裂。\"老人家,您这头痛是像锥子扎,还是像布袋勒着?\"他递过热茶,声音温润如春日溪水。
\"裂...裂开似的痛,脑袋里跟有团火在烧。\"老人开口时,喉间似有痰鸣,\"还总咳嗽,夜里一躺下就觉得胸口闷得慌,眼睛一闭就头晕,像坐过山车似的。\"
岐大夫伸出三指搭脉,指下弦滑之象如同急流击石,寸脉竟上冲鱼际。他微微颔首,转而查看舌苔:舌质淡白却布满裂纹,苔白厚如积粉。\"老人家平时爱喝热水还是凉水?\"
\"怪得很,总想喝冰水,可喝下去又觉得胃里发凉。\"
\"夜间盗汗吗?\"
\"枕头常湿半边。\"
岐大夫捻须沉吟,目光落在诊室墙上的《脾胃论》抄本上。忽然开口道:\"《灵枢·海论》说'脑为髓之海',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。但您这症候,却是肝肾阴虚为本,肝阳化风为标啊。\"
陈女士面露疑惑:\"岐大夫,我妈这咳嗽跟头痛还有关联?\"
\"自然有关。\"岐大夫取过案头《金匮要略》,指尖划过\"夫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\"一段,\"肝木过亢则克脾土,脾失健运则聚湿成痰,上犯于肺则咳,上扰清空则痛。您看这舌苔白厚,脉弦滑有力,正是风阳夹痰浊上攻之象。\"
二、夜探病机:三剂经典的交融
更夫敲过二更,岐仁堂后堂仍亮着灯。岐大夫对着案头药方沉吟,小徒弟阿远捧着《本草纲目》站在一旁。
\"师父,为何用200g钩藤?《本草汇言》说钩藤'祛肝风,息肝风',但寻常不过三钱,这剂量...\"阿远指尖划过书页,目光落在\"钩藤,主小儿惊痫瘈疭,大人头旋目眩\"的记载上。
岐大夫搁下狼毫,取过《伤寒论》翻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篇:\"你看仲景治'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'用此方能潜阳入阴,为何?龙牡能镇摄浮阳,桂枝白芍调和营卫。今患者寸脉上鱼际,乃肝阳上冲巅顶之象,非重剂不能潜镇。\"
他又翻开《温病条辨》:\"吴鞠通治肝风内动,每用天麻钩藤饮。但此证兼痰饮咳嗽,故合二陈汤化痰降逆。你瞧这茯苓、半夏,既健脾祛湿,又能引痰浊下行,此乃'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'之法。\"
阿远恍然大悟:\"原来用桂枝不是温阳,是取其'下气通脉'之功,引肝阳下潜?\"
\"正是。\"岐大夫指着药方中焦三仙的位置,\"老人虽瘦,舌苔厚腻,必有食积内阻。焦三仙消积导滞,使脾胃健运,则肝木不得乘土。这便是东垣'脾胃为后天之本'的道理。\"
窗外雨声渐密,岐大夫突然想起什么,从书架取下《神农本草经》:\"你看磁石'主周痹风湿,肢节肿痛,不可持物',此药入肝经血分,既能潜阳,又可纳气平喘,正合咳嗽之症。\"
三、药香中的玄机:煎药室的学问
次日清晨,岐仁堂煎药室飘出浓郁药香。老药工王师傅对着药方直咂舌:\"200g钩藤?我当徒弟那会儿,师父说这药最多用到五钱。\"
岐大夫笑着摇头:\"《本草纲目》载钩藤'久服头不白',其性轻清,善清肝经气火。昔年我在峨眉山采药,见当地山民用至二两治头风痛,效如桴鼓。但此药煎煮不宜过久,你记得后下,煎一刻钟即可。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