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晴园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3集:元朝岭北行省的游牧户籍难题,历代风云五千年,竹晴园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四章 平衡的天平
孛罗帖木儿坐在自己的官署里,听着王敏的汇报,脸色凝重。他知道,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。单纯的强制推行黄册制度,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,甚至可能动摇朝廷在岭北的统治基础。但如果放任不管,朝廷的赋税和兵源需求又无法满足,岭北行省就会成为帝国一个沉重的负担,而非稳固的后方。
“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。”孛罗帖木儿喃喃自语,“既要照顾到草原的传统,又要满足朝廷的需求。千户制不能废,那是稳定草原的基石,但黄册制度所代表的管理方式,也是大元作为统一王朝所必需的。”
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,跟随祖父在草原上放牧的日子。那时候,千户制是那么的自然,那么的有效。千户长就是部落的核心,战时带领大家征战,平时管理牧场和纠纷。牧民们对千户长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服从。
“或许,问题的关键,就在于千户长身上。”孛罗帖木儿眼中闪过一丝光芒,“如果能让千户长们理解并参与到户籍管理中来,而不是将其视为朝廷强加的负担,会不会好一些?”
他立刻召集了和林附近的几个千户长,包括巴图在内,举行了一次非正式的会谈。没有了官场的繁文缛节,大家围坐在毡帐里,喝着马奶酒,吃着手把肉,气氛相对轻松。
孛罗帖木儿首先开口,没有谈户籍,而是聊起了草原的近况,聊起了各部落的生活。等气氛热络起来,他才慢慢引入正题。
“各位兄弟,”孛罗帖木儿端起酒杯,“如今大元一统天下,我们岭北是帝国的根本。但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,要养军队,要修城池,要赈济灾民,这都需要物资,需要钱粮。这些钱粮,一部分来自汉地,但我们岭北,作为帝国的一部分,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。”
巴图千户放下酒杯,沉声说:“平章大人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平时我们也向朝廷缴纳贡品,战时也派兵跟随大汗征战。但现在这个‘户籍’,实在是让我们的牧民不习惯,也不理解。”
“我知道,”孛罗帖木儿点点头,“户籍这东西,汉地用了上千年,他们种地,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,所以户籍好管理。但我们是牧民,我们跟着水草走,这户籍确实不好管。所以,我在想,能不能不要照搬汉地的办法,而是结合我们蒙古人的传统,搞一个适合我们草原的‘户籍’?”
这句话引起了千户长们的兴趣。他们纷纷询问孛罗帖木儿的想法。
孛罗帖木儿笑了笑,继续说道:“我的想法是,以千户制为基础,让各位千户长负责统计和上报自己千户内的人口、牲畜大致数量。不需要像汉地那样详细到每一户、每一个人、每一头羊,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目,每年上报一次即可。这样,朝廷就能大概知道岭北有多少人口,多少牲畜,作为征收赋税和征调兵员的参考。”
“那赋税怎么收?”一个千户长问道,“总不能凭空想象吧?”
“赋税嘛,”孛罗帖木儿早有考虑,“也不要像汉地那样按田亩收粮,还是按我们蒙古人的老办法,以牲畜、皮毛、奶制品为主。但可以根据千户长上报的大致数量,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贡赋额度,由千户长负责征收。这样,既符合我们的传统,也能满足朝廷的基本需求。”
他顿了顿,看着千户长们的反应,继续说道:“至于那些已经开始定居,甚至开垦土地的牧民,我们也不强行阻止,这是大势所趋。但他们既然定居了,就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,可能是粮食,也可能是其他物品。这部分人,可以由你们千户长协助,进行相对详细的登记,但登记的方式,也可以更灵活一些,不必完全照搬汉地的黄册。”
“那朝廷会同意吗?”巴图千户有些担心地问,“毕竟,朝廷派来的官员,都是按照汉地的规矩来的。”
“这个你们放心,”孛罗帖木儿胸有成竹地说,“我会向朝廷上奏,说明岭北的特殊情况,请求朝廷允许我们因地制宜。我相信,陛下和朝廷的大臣们,也不想把事情搞僵。”
千户长们低声讨论了起来。孛罗帖木儿的提议,似乎在传统千户制和朝廷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。它没有完全否定黄册制度,而是将其简化,并与千户制结合起来,利用千户长的权威来推行。同时,也照顾到了牧民们不愿被过度束缚的心理。
过了一会儿,巴图千户站起身,向孛罗帖木儿敬了一杯酒:“平章大人,您的想法,是为我们草原着想,也是为大元着想。我们愿意试试。但丑话说在前头,如果牧民们还是不配合,或者朝廷那边压力太大,我们……”
“我明白,”孛罗帖木儿接过酒杯,一饮而尽,“一切有我。我们一起,为岭北,为大元,走出一条合适的路来。”
第五章 草原新篇
孛罗帖木儿的奏折送到了元大都。成宗皇帝和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反对的声音认为,这是对祖宗制度(黄册制度)的背离,是对岭北管理的松懈,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其他边疆地区也要求“因地制宜”。
但哈剌哈孙丞相却力排众议:“陛下,岭北不同于汉地,草原不同于农田。强行推行汉地的户籍制度,只会适得其反。孛罗帖木儿的办法,看似简化了户籍管理,实则是找到了千户制与朝廷需求的结合点。以千户长为纽带,既尊重了草原传统,又能保证朝廷基本的赋税和兵源需求,不失为一个务实的办法。”
成宗皇帝沉思良久。他知道,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,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。岭北的问题,已经困扰了朝廷多年,如果再不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,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准奏。”最终,成宗皇帝做出了决定,“传旨给孛罗帖木儿,允许他在岭北行省试行新的户籍管理办法,以千户制为基础,简化登记,因地制宜。但要明确,赋税征收和兵员征调,不可废弛,务必保障朝廷的基本需求。”
圣旨传回岭北,孛罗帖木儿松了一口气。他立刻召集千户长和户籍提举司的官员,传达了朝廷的旨意,并开始具体部署新的户籍管理办法。
王敏等汉地官员起初还有些疑虑,但看到孛罗帖木儿胸有成竹,又结合了草原的实际情况,便也积极配合起来。他们不再强求详细到每一户的登记,而是协助千户长,制定了简单的统计表格,内容包括千户名称、大致人口、牲畜种类及数量等。
千户长们则回到各自的部落,向牧民们解释新的政策。他们强调,这不是要束缚大家,而是为了草原的整体利益,为了大元帝国的稳固。同时,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威望,说服牧民们配合登记和缴纳贡赋。
起初,还是有一些牧民不理解,不配合。但千户长们耐心劝说,加上看到新政策确实没有像以前那样严苛,没有试图把他们钉在一个地方,便也渐渐接受了。
对于那些已经定居的牧户,王敏等人也采取了更灵活的方式。他们不再要求他们像农民一样登记田亩,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,收取一定的粮食或手工制品作为税赋。这些定居牧户,原本就希望得到朝廷的某种认可,看到政策有所松动,也愿意配合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岭北行省的户籍管理工作,在一种新的模式下,艰难而缓慢地推进着。虽然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