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腾方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十七章 归乡寻踪,追源者不弃,胡腾方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化工厂...“刘臻喃喃自语。父亲生前是古城县化工厂的员工,这是公开身份。现在看来,这个身份可能是他的掩护,父亲在调查着某些事情。
深夜,刘臻仍在书房整理线索。突然,一阵轻微的谈话声从楼下的小院传来。他悄悄掀起窗帘一角,看到母亲披着外套站在后院的梨树下,对面是一个中年男人。月光下,男人递给母亲一个信封,母亲摇头拒绝,但对方强硬地将信封塞进她手中,然后匆匆离开。
刘臻眯起眼睛——那个背影有些眼熟。那不是父亲生前化工厂的同事张工吗?父亲跟他关系应该还算不错!
等母亲回到屋里,刘臻悄悄跟了出去。院子梨树下的泥土上留着清晰的脚印,他顺着痕迹来到围墙边,发现一块松动的砖头。移开砖头,里面藏着一个铁盒。
盒子里是一叠银行转账凭证和一个笔记本。刘臻快速翻阅,发现这是过去几个月,每月固定日期存入母亲账户的存款记录,每笔金额都是两万元,汇款人署名“古城化工福利部“。
笔记本上则是母亲娟秀的字迹,记录着每次取款和家用开支。最后一页写着:“今天张同志又来送钱,我坚持不要,他说这是刘诚的抚恤金和工伤补偿。可是刘诚的补偿化工厂已经给过了,这些钱,我不能要,以后要还回去的。“
刘臻的手微微发抖。他小心地将一切恢复原状,回到书房,一个新的计划在脑海中成形。
早饭后,刘臻告诉母亲要去县城见个朋友。他确实进了城,但没去见任何人,而是直奔古城县档案馆。
“我想查查古城化工厂的资料,特别是关于货物进出或者人事调整的。“刘臻偷偷地给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一个红包后,说道。
年迈的女管理员推了推眼镜:“古城化工啊...那年的资料可能不全,洪水泡过一批档案。“
“能查多少是多少,谢谢。“
两小时后,刘臻在一堆泛黄的文件中发现了关键线索:父亲作为化工厂员工的出入记录,在死亡前一周,他曾连续三天深夜进入化工厂,而每次的登记事由都是“例行检查“,签字批准人正是“张亮“——昨晚那个神秘的访客。
更奇怪的是,父亲死亡当天的出入记录被涂改过,原始字迹依稀可辨:“陪同市领导视察“。但“领导“二字被黑笔重重涂掉,改为“安全检查“。
刘臻用手机拍下这些文件,又查阅了化工厂的组织结构。张亮时任生产科副科长,而当时的厂长叫...资料这一角被水浸湿,姓氏看不清,只留下“三强“两个字。
“三强?“刘臻心头一震。被捕的文物走私头目就叫“吴三强“!这是巧合吗?
离开档案馆时已近黄昏。刘臻站在台阶上,望着远处化工厂高大的烟囱。夕阳将烟囱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根黑色的手指指向某个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他决定明天就去化工厂实地探查。如果张亮和吴三强真有联系,如果那里真是父亲调查的最后地点,那么答案一定藏在某个角落,等待被发现。
手机突然震动,是高峰发来的消息:「查了梁启明,有问题。他五年前在古城县任职,主导了古城化工改制。还有个发现,你父亲死亡当天,梁也在古城县。」
刘臻盯着屏幕,所有线索开始交织成网。父亲、化工厂、吴三强、梁启明、“黑塔“...文物走私,这可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网络。
而他的父亲,正直的刘诚,正是因为触及了这个网络的边缘而付出了生命代价。
夜幕降临,刘臻骑着摩托车返回村庄。后视镜中,一辆没有开灯的黑色轿车缓缓跟随着,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