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聊的作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6章 光周期实验,末世种田录,无聊的作客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而“标准光照组”的灰叶草,却表现出惊人的活力。它们的叶片翠绿而肥厚,茎秆粗壮,最令人惊喜的是,当林羽挖出它们时,发现它们的根系异常发达,密密麻麻地缠绕着泥土,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发达的根系意味着植物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,从而为地上部分的生长提供坚实的基础。
这个结果让林羽心中大喜!他终于发现了灰叶草最佳的光周期——12小时!这意味着,在山洞内部,他可以通过精确控制人工光源,来最大化作物的生长效率。这无疑是他“日常耕耘”中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。
然而,在实验过程中,林羽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。由于荧光棒的光源是固定的,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,作物往往会出现“向光性”——茎秆和叶片会不自觉地向着光源方向倾斜,导致植株生长不均匀,甚至影响通风和整体光合作用。
他观察到,靠近荧光棒一侧的叶片生长得更加旺盛,而远离光源的一侧则显得相对弱小。为了矫正这种不平衡的生长,林羽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:定时翻转荧光棒。
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,将荧光棒进行180度翻转,确保光照能够均匀地照射到作物的所有侧面。这虽然增加了他日常维护的工作量,但却有效解决了植物的“向光性”问题,使得每一株灰叶草都能均匀地吸收光照,长势更加均衡。
他将这次“光周期实验”的整个过程,包括“用荧光棒模拟不同光照时长(10小时\/12小时\/14小时),发现12小时组作物根系更发达”,以及“技术:定时翻转荧光棒避免单侧生长(植物向光性矫正)”的细节,都详细地记录在了“败者之碑”上。这面墙,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,每一次直面生存细节,并最终找到最优解的最好见证。
这次对光周期和植物向光性的研究,标志着林羽的“日常耕耘”进入了更精细化的农业管理阶段。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作物能够存活,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产量和更健康的生长状态。他通过科学实验,掌握了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,进一步提升了山洞内部的生产力。
然而,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。他知道,荧光棒的光源强度毕竟有限,而且其寿命也并非无限。他开始思考,是否能找到一种更强大、更持久的光源来替代荧光棒?比如,能否利用一些具有生物发光特性的变异微生物或植物,来提供更稳定的光源?或者,能否设计一种能够将外界有限阳光引入洞穴深处的导光系统?
此外,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光照之外的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。他知道,温度、湿度、空气成分都会影响植物生长。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环境控制方案,以确保作物的最佳生长状态。他甚至想到了,如果能利用山洞的天然结构,或者构建一些简易的通风系统,来调节洞内的温度和湿度,那将是更高级别的环境管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