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向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74章 冷漠与疏离,水浒:水泊梁山今天反了,姜向春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我写给你的信,你为何不回?”

这对相伴十余年的夫妻,赵明诚一听这话,便感受到话语中的冷漠与疏离,甚至带着几分责怪。

在李清照审视的目光下,赵明诚倍感压力,仿佛学生面对严厉的师长,呼吸都变得急促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勉强笑道:“到了京城后事务繁杂,还有许多旧友要拜访,实在抽不开身。”

“我收到你的信后立刻写了回信让人送去青州,难道还没送到?”

赵明诚本想写信给李清照,却因小妾的挑拨而放弃了这一念头。

面对妻子的追问,他只能编造借口。

李清照注视着他,轻声问道:“今晚你打算在哪里歇息?”赵明诚答道:“自是梁山的驿站,夫人何出此问?”李清照微微蹙眉:“既已到青州,何必再去驿站?不如住家中如何?”赵明诚心中一紧,急忙回应:“宿太尉与王大人皆居驿站,我若归家,岂不失礼?”李清照略作沉思,点头道:“也好,待你安置妥当,速来见我,我有事相询。”

赵明诚暗自叹息,深知李清照欲问之事,正是他最不愿提及的。

他含糊其辞:“公务繁忙,容后再谈,岂能让宿太尉等人久候。”说罢,未等李清照回应,便匆匆拱手告退,头也不回地离去。

宿元景瞧见这一幕,调侃道:“德甫,怎不多与夫人叙话?”赵明诚正色答道:“太尉,国事为重,咱们先赴驿站。”王师中笑着夸赞:“赵大人公而忘私,实乃楷模。”赵明诚尴尬一笑。

李清照望着赵明诚远去的背影,幽幽叹了口气,对身边的丫鬟说道:“回屋吧。”高个丫鬟低声劝慰:“夫人莫忧,老爷不该如此待您。”李清照摇摇头:“不必多言,我们回去。”

回到住所,李清照虽感失落,却隐隐有种释然之感。

两位丫鬟默默随行,谁也不敢再多说一句。

许贯忠继续说道:“除了帝姬一事,如今我梁山泊内部,有不少地方都需要补充人手。”

宿元景眉头微蹙:“不知梁山需要什么样的人?”

许贯忠笑着回答:“我家主帅认为,青州的节度府规模太小,打算新建一座更大的府邸。

同时,青州城也需要修整一番,但我们缺乏足够的工匠。”

“听说东京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,如果太尉能向天子请求,调派三五千名这样的工匠到梁山泊,我们愿意归顺朝廷。”

赵明诚惊讶地问:“三五千名工匠?即便修建府邸和加固城墙,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吧!”

许贯忠淡然一笑:“人数多少重要吗?我们暂且不提帝姬之事。

朝廷若想招安梁山,总该拿出些实际的好处来。”

“不然仅仅靠官职和几匹绸缎、几坛御酒就想招降我们,恐怕太天真了。

再说,对东京而言,三五千工匠根本不算什么。”

在这个手工业兴盛的大宋朝,这数千名工匠确实不算大事,“七三零”甚至不及为赵佶建造某处宫殿所需人力的十分之一。

宿元景思索片刻,觉得如果用三五千工匠就能平息梁山泊的诉求,这交易似乎相当划算。

宿元景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此事我需奏报天子,不知梁山还有何其他需求?”

闻焕章回应道:“宿太尉应明白,我们梁山源自民间,虽已在山东站稳脚跟,但人手依旧紧缺。”

“所以我家主帅考虑,若朝廷能送来五百名太学生,即便天子不愿将帝姬赐婚,我们也愿意接受招安。”

宿元景这才恍然大悟,之前提到的帝姬联姻不过是幌子,真正的需求是工匠与太学生,或许徐悟锋的要求更高,两者兼得。

王师中忍不住插话:“太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,怎能交给你们?”

赵明诚也附和道:“五百名太学生,是不是太多了?”

闻焕章笑着解释:“五百名太学生并不多,天子建辟雍为外学,已经招收了三千多名太学生。”

在众多太学生里,每年仅有不足百人得以被选拔为官,而入学人数却达上千,导致多数人难以学以致用。

太学生数量逐年增加,许多人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,甚至重复求学,只盼有朝一日能获任用,实属浪费人才之举。

若能派遣一批来山东,也算替朝廷分忧。

近闻京城的太学生闹得颇为热闹。

之前蔡攸率十五万大军却惨败,让太学生们纷纷议论,令赵佶及满朝文武十分头疼。

即便如宿元景这般清廉正直的大臣,也无法置身事外。

宿元景犹豫道:“此事关乎重大,非我能决断。”

许贯忠道:“无碍,我家主帅可再多等几日。

要说的话已说完,我们先行告退。”

待许贯忠、闻焕章离去后,宿元景看向赵明诚、王师中,说道:“梁山方面要求苛刻,此事需告知官家,两位谁回去一趟?”

赵明诚急忙道:“太尉,还是让我去一趟吧。”

宿元景点头道:“既然德甫主动请缨,那此事就交给你了。

你一路奔波也累了,不妨先休整一天再启程。”

赵明诚连忙道:“国事要紧,我明日即刻出发。”

宿元景道:“那就辛苦德甫了。”

次日清晨,赵明诚从青州出发,急匆匆赶往东京。

与此同时,东京朝堂之上,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再次让赵宋君臣陷入尴尬境地。

起因是七月初六,熙河、环庆、泾原地区发生 ** ,连东京城都有震感。

蔡攸战败的余波尚未平息,如今又遭遇此事,太学生们愈发活跃,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。

身为太 ** 的陈东,在 ** 消息传来的次日,便联络士林舆论,迅速撰写了一篇文章,伏阙上疏,呈递至赵佶面前。

延福宫内,郑居中、梁师成、杨戬、蔡攸等重臣屏气凝神,聆听太子赵桓在御座旁抑扬顿挫地诵读这篇文章。

太学生陈东上奏:“感恩皇恩浩荡,愿尽己所能回报朝廷,特此陈述天下头等大事,以匡正君王之道,明确臣子职责,祈求天下长治久安。”

……

“臣蒙国家厚待,秉持直言无隐之志,美即美,绝不夸大;错即错,决不掩饰。

不图取悦奉承,亦不虑个人得失,诚心诚意向陛下陈词。”

……

“前任 ** 蔡京,擅权乱政,祸国殃民,堪称天下首恶。”

“现今外患紧急,而内忧之中,蔡京、杨戬、朱勔三人尤为严重,其危害远超其他奸佞十倍。”

蔡京若在此,定会勃然大怒。

自己虽已不在朝中,为何首个就针对我?殊不知,尽管蔡京已被罢相,圣上对其依旧宠爱有加。

六月间,因明堂落成,特晋封蔡京为陈、鲁两国公。

然而蔡京老谋深算,推辞不受,拒绝了封号。

随后,赵佶又授予蔡京两位亲族官职。

自踏入太学之日起,陈东便将批评蔡京视为日常。

如今蔡攸败军辱国,皇帝仍优容蔡京,怎能让他平静?

当年蔡京掌权时,尚且不敢轻易对付陈东。

此人因屡次直言攻击蔡京而获得名声,若对其施加惩罚,必将引发更多指责。

……

“汉文帝乃贤明之君,贾谊并非苛刻。

文帝虽仁慈宽厚、谦逊节俭,然亦有疏懒懈怠之举,仅以‘安定治理’评价,实为浅薄;盲目歌颂其政绩,则属谄媚。

陛下自问,与汉文帝相比如何?”

当赵桓读至此处,赵佶面色阴沉,显然陈东是在婉转讽刺。

不仅影射皇帝,更连带贬低群臣。

蔡京曾宣扬富足盛世之说,然今朝大宋却遭遇徐叛逆这般祸患,哪有什么太平盛世可言?如今朝廷官员,或阿谀奉承,或昏庸无能。

“称善政为安定治理者,要么愚钝,要么献媚。”这话分明是在指责所有人。

梁师成、杨戬等人岂能不明其意,顿时气愤不已。

宋徽宗沉默片刻,目光扫过群臣,随即转向陈东,脸上浮现出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。

“朕闻太学生议论纷纷,多有溢美之词。

爱卿直言无忌,实乃忠直之士。”他略作停顿,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,“但不知,汝所言皆是真心?”

陈东微微躬身,语气坚定:“陛下圣明,臣之言句句属实。

诚如古贤所云,君王者,当以天下为己任。

今朝廷内外,虽偶有微瑕,然皆因一时小人作祟,不足挂齿。”

话音未落,郑居中等人已在心底冷笑。

赵桓更是额头冒汗,忐忑不安。

他深知,这些话表面上是对皇帝歌功颂德,实则暗藏锋芒。

果不其然,陈东话锋一转,语气陡然变得犀利起来:“然则,陛下近年沉迷于丹药仙术,广建宫苑,此乃本末倒置之举。

天下百姓苦于苛捐杂税,饥寒交迫,而陛下却坐拥万顷良田而不恤民生,实在令人扼腕叹息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天命所归:观主在上

小小明秋

大宋:开局金军围城,宰相辞职

猪皮骑士

三姝破局:幽冥玉佩之谜

文苓笔墨

废土之王

笑死鸟

恶雌肥丑胖,开局五个兽夫修罗场

言尽书

四合院:我贾东旭!坐拥娇妻红颜

迷蝶龙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