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向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4章 彰显我大宋威仪,水浒:水泊梁山今天反了,姜向春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蔡京闻言一笑,神情愉悦,好似听到了什么趣事。

随即蔡京话锋一转:“之前高丽、西夏、大理诸国前来进贡,圣上命你主持金明池演武,彰显我大宋威仪,圣上对此甚是欢喜。”

他又补充道:“刚得信报,占城、大食、真腊等国亦将前来朝贡,圣上必定更为欣喜。”

高俅闻言精神振奋,意识到蔡京之意在于避重就轻,如今多国朝贡,形同万国来朝,必然让赵佶龙颜大悦。

如此一来,呼延灼兵败之事便可轻易掩饰。

至于金明池演武,实则更像一场戏。

金明池本为柴荣所建,意在伐唐,宋朝建立后渐成皇家游玩之地。

每年的金明池演武,在赵佶治下已徒具形式。

高俅掌控禁军后,禁军战力逐年下滑,为应付皇帝检阅,他设计了一套表面功夫。

每逢金明池检阅,禁军便摆出四彩舟,舟上表演各色杂技,如大旗、舞狮、杂剧等,两侧另有两艘装满乐器的船只,鼓乐喧天,场面热闹非凡。

赵佶观之颇为满意,高俅也因此稳固了地位。

蔡京接着说道:“冀州传来公文,称三山段黄河水清见底,乃是吉兆,明日可将此事上报圣上。”

高俅听罢惊喜交加,暗想自己运气绝佳,呼延灼兵败之际还能接连遇上喜事,仿佛天助。

实际上,高俅一直运气极佳。

早年他被流放淮西时,结识了经营 ** 的柳大郎。

后来哲宗大赦天下,他凭借柳大郎的书信,投靠东京董将士经营的药铺。

高俅的仕途转折始于董将士的引荐。

当时,因高俅身份低微,董将士不便直接拒绝,便将其推荐给了小苏学士。

尽管小苏学士对高俅并无好感,但也难以推辞,最终将他转介至花儿王太尉处。

直至遇见赵佶,这一连串机缘巧合,使高俅从市井泼皮摇身变为朝廷重臣,堪称传奇。

然而,即便抛开其奸臣身份,高俅的际遇仍令人惊叹。

这般好运,足以让宋江羡慕不已,令杨志感慨万千。

得知冀州黄河水变清澈的消息,高俅欣喜若狂。

古语有云:“黄河清,圣人出。”如今冀州段黄河变清,难道不是昭示着大宋正处于太平盛世?梁山虽一时猖獗,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。

高俅立即拱手致谢:“如此喜讯,太师竟未早告知于我,害得我虚惊一场。”

蔡京冷哼一声:“你以为此事能轻易解决?稍有不慎,我这太师之位都将岌岌可危。

我打算派人通知杨戬、梁师成等人,让他们协助游说。”

“此外,我发现朝中有不少人支持招安梁山贼寇,上次赵鼎提议,此次呼延灼战败后,必有更多人附和。”

高俅眉头紧锁:“那该如何是好?”

对于武官出身的高太尉而言,战争无疑是他的立身之本。

倘若天下太平,他作为步军统领的价值何在?

简而言之,梁山对蔡京和高俅而言,既是隐患,也是谋取利益的途径。

二 ** 高位重,升官之事无需多虑,但财富却无人能抗拒。

若有人主张招安,岂非断绝了他们的财路?

断人财路如断人根基,高俅怎能容忍!

蔡京淡然一笑:“无须担忧。

我认为梁山众人皆桀骜难驯,即便皇上真允招安,我们只需略施手段,此事定然无法实现。”

“一旦有人提及招安,我们只需保持沉默。

若此次招安不成,恐怕又需动用大军征伐,那时便是我们施展抱负之时。”

高俅恍然大悟,随之笑道:“既然如此,在下愿听从太师安排。”

次日凌晨五更,天刚破晓,随着朝鼓敲响,文武百官依照品级,依次排列在丹墀两侧,完成朝拜礼仪后,各自归班。

高俅出列奏道:“启禀圣上,呼延灼率军攻打梁山草寇,因近日酷暑难当,军士水土不服。

而贼寇凭借水泊之利,陆路难以施展,无法推进。”

“呼延灼急于求成,令将士带病作战,中了敌人埋伏,致使损失惨重。

臣用人失察,恳请圣上降罪。”

赵桓听罢大惊:“竟有此事?呼延灼这般迅速便遭挫败?”

蔡京出班奏道:“圣上息怒,此乃天气炎热加之呼延灼轻敌所致。

如今朝廷已有捷报传来,高丽等国前来朝贡,占城亦将入贡。”

“更有喜讯,冀州知府报称,三山段黄河水质澄澈,足以彰显我大宋盛世气象,梁山草寇不过疥癣之疾。”

赵桓闻之振奋,眉开眼笑:“黄河重现清澈,实在令人欣喜。

王黼,你先说几句。”

王黼赶忙恭贺:“圣上洪福齐天,黄河复清,实证圣上圣明,天下安康,国泰民安,可贺可贺。”

其他大臣见状,也纷纷附和,对赵桓歌功颂德。

赵桓满心欢喜,自觉为一代贤君,自登基以来,黄河已三次现清流奇景,尤其大观元年的壮举,令乾宁军改名为清州,并立碑留念。

赵佶自然不曾料到,那石碑立下不过十五载,北宋便覆灭了,他一家老小全被金人掳往北方。

显然,赵佶并非圣贤。

黄河即便变清,也与圣人无关。

此刻的赵佶异常兴奋,多年未曾遇上的黄河水清再现,怎能不令他激动?

赵佶笃信鬼神之说,黄河水清预示着大宋处于太平盛世,那些梁山贼寇根本不足挂齿。

毕竟,人人都会有小病小痛,大宋偶尔出现匪患又有何妨?回顾历任皇帝,哪一代没有匪患?北宋一百六十余年历史中,仅记录在案的匪患就有两百余起,若在位期间没有经历过匪患,都不好意思自称皇帝。

在接连不断的喜讯之中,呼延灼兵败的消息渐渐被淡忘。

沉浸在喜悦中的赵佶甚至忘记了询问呼延灼的具体情况,满心盘算着退朝后如何庆祝这一大事。

嗯,最好召集几位文采出众的大臣撰写辞藻华美的文章,以此彰显他道君皇帝的丰功伟绩。

然而,大宋朝堂并非全然昏庸,仍有清醒者知晓梁山的威胁。

张克公站出来奏道:“陛下,梁山多次击败官军,若不尽早剿灭,必将成为心腹大患。”

赵佶正沉浸于喜悦之中,怎料张克公前来泼冷水,一听此言,立刻不悦。

但张克公等人乃是赵佶用来制衡蔡京之流的棋子,他不好直接呵责,只能敷衍道:“这些贼寇确属猖狂,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妙计?”

御史大夫崔靖上前奏道:“臣听说梁山上竖起一面大旗,上书‘替天行道’四字,这是他们的号召。”

“他们尽力取悦附近百姓,收买人心,如今民心已归,朝廷若以武力 ** ,恐怕并非明智之举!”

“眼下西夏战事紧张,陛下又计划联合金国灭辽,各地兵力本就捉襟见肘,再兴兵征讨,恐有许多不便。”

“依臣之见,这些聚集山林的亡命之徒,因触犯律法无路可走,才啸聚山林,肆意妄为。”

“若颁布一道圣旨,由光禄寺提供御酒佳肴,派遣一名大臣直达梁山泊,以诚挚之词劝降招安,赐予官职!”

“可让他们上阵杀敌,报效国家,既平息内部纷争,又抵御外敌,岂不是两全其美?恳请陛下明察。”

一提到招安,赵佶又蹙起眉头,转向众臣问道:“诸位爱卿如何看待此事?”

宿元景立刻答道:“臣认为可行!梁山泊那些首领,像林冲、鲁智深、徐宁等人,原本皆是朝廷武将。”

“若朝廷下达招安诏书,他们定会应允,如此无需耗费一兵一卒,便可化解梁山匪患,还能壮大朝廷军力。”

宿元景话音刚落,几位支持招安的大臣也相继附和。

蔡京、高俅默不作声。

此次呼延灼兵败,局势对他们不利,只能暂且退让,待招安失败后,再施展手段。

赵佶见多数大臣赞成招安,而蔡京等人未有异议,便仔细思量一番,也觉此法可行。

赵佶随即说道:“卿言甚是,正合朕意。

不知此招安重任,派何人前往最为妥当?”

蔡京趁机进言:“老臣以为,殿前司太尉陈宗善老成稳重,堪当此任!”

赵佶点头称许:“此言有理,就请陈太尉走一趟,莫损朝廷威严。”

接到任务的陈宗善虽赞同招安,却不愿冒险。

梁山贼寇凶悍无比,提及此事便令他胆寒。

赵佶随后提到谏议大夫赵鼎曾提议招安,决定让他一同前往。

之后,赵佶询问了一些政务,便宣告退朝,筹备庆祝黄河水清之事。

陈宗善接下诏书返回府邸,正准备动身时,家仆来报,殿前司都太尉宿元景来访。

陈宗善急忙出门迎接,将宿元景引入厅堂落座,问道:“不知宿太尉登门,所为何事?”

宿元景拱手道:“恭贺陈太尉获此重任,若此行顺利,您便是我大宋的功臣。”

陈宗善听后皱眉道:“梁山匪徒据说凶狠残暴,我若能平安归来已是幸运,哪敢奢谈功绩。”

宿元景摇头道:“江湖传闻不足为信!梁山泊诸多首领本是我朝栋梁,他们心中定然存有忠义,只因战败被擒,才暂时屈从于匪。”

“您此行正是给他们一条生路。

一旦招安诏书下达,他们必定劝说徐悟锋归降。”

“梁山兵马骁勇善战,若能为朝廷效力,在战场建功,这份功劳自然归于您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天命所归:观主在上

小小明秋

大宋:开局金军围城,宰相辞职

猪皮骑士

三姝破局:幽冥玉佩之谜

文苓笔墨

废土之王

笑死鸟

恶雌肥丑胖,开局五个兽夫修罗场

言尽书

四合院:我贾东旭!坐拥娇妻红颜

迷蝶龙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