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不太妥当
姜向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4章 不太妥当,水浒:水泊梁山今天反了,姜向春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王晋卿沉思片刻,说道:“我与徐宁还算熟识,这么做恐怕不太妥当。”
李都管深知王晋卿性格,此人最重面子,待人接物向来温和,不屑于强取豪夺。
若论地位,他本不必为此费心,但终归是有些顾虑。
李都管道:“此事无须太尉亲自操劳,可托付他人,比如高俅。
太尉稍作示意,高俅岂会推辞?”
王晋卿沉思片刻道:“容我再思量。”
——
政和四年转瞬即逝,政和五年悄然到来。
梁山左右两支脉间已开辟出大片空地,众人齐心协力,进展迅速。
刘慧娘在徐悟锋陪同下,携几名侍女,手持罗经与标竿四处勘察,规划箭楼、碉堡及壕沟位置。
营盘布局依九宫八卦而设,徐悟锋对她的每项建议均表赞同。
数日内,两地军寨选址敲定,只待开春动工。
徐悟锋见爱妻才华横溢,心中甚慰,二人共享温情时光。
正月初九,徐悟锋备妥双舟,携鲁智深、卞祥、阮小五等八位义士,另有陈氏兄弟与五十亲兵同行。
离别金沙滩后,沿广济河直奔东京方向,午时抵合蔡镇歇息。
合蔡镇位于广济河北岸,距梁山仅数里,邻近濮州,乃南北通衢之地,繁华程度更胜梁山镇。
徐悟锋计划在此用餐后再启程。
新年期间商旅络绎不绝,带动交易旺盛,梁山由此获益颇丰。
合蔡镇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
阮小五伫立于码头旁,忽有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女款步而来,身着使女服饰,向他行礼后问道:“这位大哥,请问尊姓大名?”
阮小五瞥了她一眼,反问:“我姓阮,姑娘有何贵干?”
少女微微屈膝,回道:“原来是阮大哥,小女子姓黄,乳名珍儿。
敢问大哥是否前往东京?”
“自然是为了生意去东京。”阮小五衣着朴素,俨然一副商队护卫的模样,在此地极为寻常。
黄珍儿言道:“是这样,我家主母欲往东京探亲,因陆路多有不安,打算乘船而行。
不知大哥能否行个方便,让我们搭个顺风船?”
阮小五稍作犹豫,本欲直接回绝,但看着眼前青春明媚的少女,心中莫名一动,最终未能开口。
于是他询问:“你们共有几人同行?”
黄珍儿答道:“连我在内共五人。”
“我去问问我家主人,你在此稍候片刻。”说完,阮小五径直登上船,找到徐悟锋,将情况简述一遍。
“有人请求搭船?”
徐悟锋略作沉思,说道:“我去看看吧。”
二人随即走出船舱,徐悟锋见到黄珍儿后,意味深长地瞟了阮小五一眼,后者立刻垂下目光。
徐悟锋对少女道:“听闻姑娘想搭船?”
黄珍儿再次行礼,说道:“我们仅五人,恳请大人行个方便。
若非路上不太安全,也不敢打扰大人。”
徐悟锋点头应允,突然问起:“姑娘芳龄几何?是否已婚?”
黄珍儿羞得满脸通红,低声回答:“我今年十八,尚未婚配。”
徐悟锋笑着指向阮小五,“你觉得我这位兄弟如何?合你心意否?”
阮小五窘迫不已,急忙辩解:“兄、少爷,莫要戏耍我。”
黄珍儿也脸泛红霞,正色道:“大人莫要取笑,还是谈正事为妙。”
徐悟锋大笑一声,“也好,让你家主母前来一叙吧。”
“多谢官人,还请稍待片刻!”黄珍儿听后满心欢喜,随即转身离去。
阮小五望着她的背影,对徐悟锋抱怨道:“兄长为何让弟弟这般闲逛?”
徐悟锋笑了笑,说:“你年纪也不小了,该成家立业了吧?我们齐聚梁山,我身为寨主,自然要为你们的终身大事操心。
我不想你们都孤身一人。”
阮小五心中一阵温暖,说道:“我们可是官府的重点盯梢对象,哪家的好姑娘愿意嫁给山上的男人呢?”
徐悟锋笑道:“她们来这里是为了在合蔡镇搭船,应该就住在济州。
等会儿问问清楚,我们再慢慢商量。”
没过多久,就看到黄珍儿带着四人走来。
为首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妇人,容貌温婉秀丽,身后跟着两名侍女和一位老仆。
黄珍儿快步上前介绍道:“这位便是我家夫人,住在郓城县,大家都称她汪恭人。”
恭人意为宽厚谦恭之人,古时命妇封号之一,如今已与夫人通用。
只见汪恭人行礼道:“妾身姓汪赵氏,见过官人,不知尊姓大名?”
徐悟锋拱手答道:“在下姓徐名贾,往来山东经商,夫人夫家姓汪,莫非是郓城县汪学士的遗孀?”
汪恭人点头道:“正是,没想到亡夫去世多年,还有人记得他。”
原来郓城县汪家曾是名门望族,汪学士也曾中过举人。
可惜几年前去世,从此汪家日渐衰落,只剩下一群游手好闲的子弟,却怎么也死不了。
汪恭人出身名门,年轻守寡,胆识俱佳,堪称才德兼备。
自丈夫去世后,她一直受到这群无赖的 * 扰,但她处变不惊,把这些无赖整治得服服帖帖。
徐悟锋忽然想起一事,笑道:“既然是汪学士的遗孀,那就请上船吧,不过我的船不大,可能招待不周。”
汪恭人急忙说道:“不敢当。”
徐悟锋带着汪恭人等人登上船后,迅速安排妥当。
不多时,一切准备就绪,船队再次启程向前。
徐悟锋立于船头,目光专注地眺望前方,心中充满期待。
他对即将抵达的汴梁城充满了好奇,不知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究竟会是怎样的景象。
当时的汴梁城,堪称世上最繁华、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,人口达到百万以上。
想到日后靖康之变的惨烈,徐悟锋不禁摇头叹息。
那时金兵东西两路兵力合计约十五万,参战者达七八万,若非宋钦宗软弱无能,错信妖人郭京,妄图以六甲神兵破敌,致使城池轻易被弃,凭汴梁城坚固的防御工事,金兵断然无法得逞。
汴梁城的设计初衷便是为了抵御辽国大军,其城防极为坚固。
然而,最终导致城破的并非敌人强大,而是朝廷内部的荒唐决策。
次日傍晚,众人乘船沿广济河航行一天半后来到陈桥镇,再往前行便是东京汴梁。
众人在码头稍作停留,汪恭人向徐悟锋致谢后,雇了一辆马车直奔汴梁。
徐悟锋一行人在陈桥镇休息一夜,翌日清晨,留下鲁智深、卞祥、元仲良及四十名喽啰守护船只。
天气晴朗无云,徐悟锋乔装成富家公子,阮小五、杨林、汤隆、穆弘、时迁扮作随从,共十名喽啰同行前往东京。
行至约一个时辰,距离尚有两里时,远处已可见高大的城墙。
靠近后,只见护城河宽约十丈,将城池围护得密不透风。
若要填平这条护城河,不知需耗费多少资源。
此外,高达四丈的城墙内为夯实的泥土,外层覆盖巨大青砖,没有精良的攻城工具,即便抵达城下,也只能徒呼奈何。
汴梁十二座城门中,南薰门等四座正门因直接连通御路,仅设双重大门,其余皆为瓮城三层,曲折开门。
城墙同样分为三重结构。
端的是易守难攻,若非宋廷自毁长城,金兵想要攻下汴京,怕也只能是痴心妄想。
徐悟锋不禁望向城头,却发现城墙上空无一人,这令他感到极为诧异。
“为何城头不见一兵一卒?”徐悟锋疑惑地看向汤隆。
汤隆笑了笑说道:“兄长有所不知,如今汴梁城内,上至达官显贵,下至商贾小贩,都在忙于生计。”
“我之前进城时结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,城中的禁军都被高俅调去修建园林了。”
“至于剩下的那些人,也都忙着接私活,只想着多赚些银钱。
再说这寒冬腊月的,谁愿意站在城头挨冻?”
众人听后无不惊讶,未曾想到这座京畿重镇、大宋都城的防备竟如此松散,士卒也这般不堪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