涧潭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5章 火种永燃,土夫子自传,涧潭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一节 灰烬记忆
晨雾像一层半透的纱,笼罩着整个三峡库区。
我睁开眼睛时,冰凉的江水正一波波漫过我的小腿。手指深深陷进岸边的泥沙里,掌心传来异样的触感——那是一本被水浸透的《少年科学》,封面上的油墨已经晕染开来,但标题仍清晰可辨:《青铜器量子记忆效应:从三星堆到三峡》。
\"咳......咳咳......\"
老周在我旁边剧烈咳嗽着,吐出一口带着黑色沉淀物的水。他的右臂——那支已经完全骨瓷化的手臂——此刻竟然恢复了血肉之躯,只是皮肤上布满了细密的裂纹,像是干旱龟裂的土地。
苏晚晴跪在不远处,双手死死按着眼睛。当她终于抬起头时,那双标志性的排版网格眼已经消失不见,但瞳孔深处偶尔会闪过一丝微光,仔细看去,竟是《少年科学》的刊号在视网膜上一闪而逝。
顾瞎子仰面躺在沙滩上,空荡荡的眼眶不再流血,反而泛着淡淡的玉色微光,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燃烧。
张海峰是最后一个爬起来的。他的宝贝相机已经彻底报废,镜头碎成了蛛网状。但当他机械地掰开相机残骸时,一张老式底片飘了出来——对着初升的朝阳,能清晰看到1993年的父亲站在那台青铜校准器前,手里举着一块从未见过的青铜板,板上刻着\"火种\"二字。
江水突然剧烈翻涌。
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箱被浪头推上岸,箱盖在撞击中弹开。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八十一本《少年科学》,从1981年创刊号到最新一期。我颤抖着拿起最上面的一本,翻开扉页——那里多出了一行之前从未有过的小字:
\"本期已植入反校准代码 - 陆明远 1993.7.23\"
每本杂志的相同位置,都出现了这行字迹。最早的几本字迹已经褪色,近期的则墨迹新鲜,仿佛昨天才印上去。
\"我们......成功了?\"张海峰的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。
没有人回答。远处的江面上,晨雾渐渐散去,露出正在作业的清淤船。工人们吆喝着打捞漂浮物,完全没注意到岸边这群狼狈不堪的人,也没发现那个神秘的金属箱正缓缓沉入泥沙之中......
第二节 余烬复燃
杂志社的地下室安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的声音。
那台曾让我们噩梦连连的青铜印刷机,此刻静静矗立在角落,表面覆盖着一层薄灰,看起来就像一件普通的古董。但当我们把最新一期《少年科学》放入进纸口时,机器突然发出一声叹息般的震颤。
滚筒缓缓转动,发出的不再是刺耳的金属摩擦声,而是类似老式打字机的清脆\"咔嗒\"声。出纸口吐出的不是纸张,而是一片青铜箔——上面蚀刻着完整的星图,每个节点都用红笔圈出,旁边标注着精确到分钟的日期:
2023.07.24 03:17
2036.09.18 21:48
2049.12.03 13:05
苏晚晴的手指悬在星图上空,没有触碰。\"它还在运行......\"她的声音很轻,\"只是进入了休眠模式。\"阳光从通风口斜射进来,照在她的指尖,我清楚地看到她的指纹里嵌着极细的青铜纹路——就像印刷机的滚筒表面。
老周突然从资料架上抽出一本落满灰尘的相册。他翻到1993年那页时,相纸发出脆响。照片上,原本站在父亲身边的\"李明哲\"已经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一团模糊的阴影。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,照片角落里多出一个之前从未注意到的身影——五岁的我,怀里抱着一本《少年科学》,锁骨处的胎记清晰可见。
\"这不可能......\"我的声音哽在喉咙里,\"93年拍照时我根本不在场......\"
顾瞎子的空眼眶突然渗出玉色液体,在桌面上自动组成楚国文字:\"火种已传递\"。那些液体在木质桌面上燃烧般留下焦痕,却散发出奇异的墨香。
张海峰突然举起那张从相机残骸里找到的底片,对着灯光调整角度。在某个特定角度下,底片上父亲手中的青铜板反射出隐藏的文字——那不是什么\"火种\",而是一个精确的经纬度坐标,指向三峡库区某个未被淹没的高地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