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章回四·冬尽春萌·肾不纳气】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【章回四·冬尽春萌·肾不纳气】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《云台仙露记·卷三·冬水封藏》
第一节·气不归元
冬尽之日,云台峰的冰雪开始消融,却在岩石缝隙间凝结成倒垂的冰钟,如肾气虚衰、气不得续之象。清露踏过「归墟径」,见融化的雪水汇聚成溪,水流声如人喘息,溪边的苔藓呈青紫色,状如人体青紫的指甲,此乃「肾不纳气,气滞血瘀」。山脚下的村落里,百姓多患「虚喘」,动则喘息抬肩,呼多吸少,喉间如拽锯,腰膝酸软如折,此乃「肾为气根,根虚则叶摇」,对应《难经·四难》「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,呼吸之间,脾受谷气也」。
清露登上「观气台」,见北方虚日鼠星(属水,主冬至后气)光芒微弱如豆,而西方昴日鸡星(属金,主肃降)频繁闪烁,形成「金实水虚」的异象。她取出「气海镜」,镜中映出自身「肾俞穴」凹陷如坑,而「膻中穴」气团上浮,正如《景岳全书》「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,肺主出气,肾主纳气,阴阳相交,呼吸乃和」。忽然,镜中浮现《灵枢·五味》文字:「肾欲酸,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甘,脾欲咸」,与百姓喜食酸味以敛气的习性吻合。
行至「玄息崖」,清露见崖壁上的钟乳石呈垂坠状,如肾气虚陷,石缝中渗出的水滴声竟如人吸气不足的「短气」声。崖下的仙鹤群缩颈藏头,单足独立不稳,此乃「肾不主骨,骨失所养」。更奇的是,鹤羽上的白色斑点呈「气」字形,随鹤鸣而明灭,此乃「金气欲振,水不承制」。
清露取出「五运六气盘」,见「厥阴风木」之气提前萌动,「太阳寒水」区域萎缩,盘底「水虚木旺,气失根蒂」的铭文渗出雾气。她深知,今岁「冬气不藏」,致「肾气提前升发,根虚叶燥」,需以「补肾纳气,金水相生」之法破局,否则待立春「木旺克土」,必有「喘脱」之危。
第二节·云岭采根
清露决定采「三纳药」:人参(补元气)、蛤蚧(纳肾气)、百合(敛肺气)。寅时三刻,她至「云岭」采人参,岭上云雾如帐,人参茎叶上的露珠呈「人」字形,此乃「得天地元气」的灵兆。采时需念《人参咒》:「人参生云岭,元气藏土井,纳气如绳系,虚喘自平定」,每念一遍,参须便自动舒展,状如人臂拥抱。
又至「蛤蚧岩」采蛤蚧,岩下阴湿如肾窍,蛤蚧背覆鳞片如肺叶,尾部吸盘如肾络,《本草纲目》载「补肺气,益精血,定喘止嗽」。清露以「庚金夹」捕捉,见雌雄蛤蚧首尾相衔,此乃「阴阳和合」的天示,遂成对采撷。
最后取「雪顶百合」,此百合生于云台绝顶,鳞茎抱合如拳,鳞片白如肺,中心黄如脾,正是「土金相生」的灵物。清露以「壬水勺」收集花瓣上的雪水,雪水遇勺即聚成「纳」字,与远处的鹤鸣相和,此乃「金气纳水」的灵兆。
采人参时,清露见一只麒麟踏云而来,口衔人参种子,种子落地即长成幼苗,叶片上有「气」字纹路,此乃「瑞兽赐气」。她随麒麟至「元气洞」,洞内生长着「乾坤人参」,根分五叉如五星,此乃「五行俱足」的灵物,清露采撷一株,纳入「真气囊」中。
第三节·合煎根蒂
制「七味都气丸」需用「天地人」三源水:天雾(冬尽晨雾)、地乳(岩隙甘泉)、人津(修行者津液)。清露在「气根灶」前摆设三鼎:上鼎蒸天雾与人参,中鼎煎地乳与蛤蚧,下鼎煨人津与百合。上鼎以沉香火(属木,水生木)加热,中鼎用檀香火(属土,木生火),下鼎燃乳香火(属金,火生土),三火合炼,仿「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金」之序。
先将人参切片,投入上鼎,蒸腾的雾气中浮现「气」字;再将蛤蚧烘干研粉,倒入中鼎,药汁沸腾时如龙吟,此乃「七味都气丸」的意象;最后将百合掰瓣,下入下鼎,甘润之气与咸寒之味在蒸汽中相遇,形成「金木交并」的雾环。清露以「阴阳杵」搅动三鼎药液,每杵必过下鼎,使「金气」贯通上下,此乃「金能生水,水涵木」的治法核心。
至申时(膀胱经旺时),清露取三鼎药液混合,投入「紫石英」(温肾纳气)一钱,药液顿时分为三层:上层金气如霞(肺),中层木气如翠(肝),下层水气如渊(肾)。她以「申时针」(申时锻造的银针)搅拌,三层渐合为紫金色液体,表面浮着十二颗「气晶」(气散凝结之物),此乃「气失根蒂」的具象。
忽然,麒麟再次出现,口吐「羽」音(属水),震得药鼎共鸣,「气晶」纷纷破裂,化作暖流散去。清露知是「元气归位」,遂撤火起鼎,药液竟自动分成十二份,对应十二经脉,每份药液中都有一片人参竖立如柱,正是「柱立气固,根蒂深稳」的意象。
第四节·纳气固根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